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许宏
诗人介绍
许宏

许宏   xǔ hóng

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1首,出处不详。
本    名
许宏
所处时代
唐代
出生地
辽宁盖州
主要作品
《白云寺》
诗人诗词
人物简介
工作简历
研究方向
出版物介绍
近年主要成果
诗人诗词
人物简介

许宏(1963年7月-)辽宁盖州人。

编辑

工作简历

1986~1991年,多次参与指导田野实习,发掘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等,调查邹平县境内先秦时期遗址。1994~1995年,赴日本研修,任驹泽大学外国人研究员,从事中日早期城市比较研究。1996~1998年,参加并参与主持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宫殿区发掘。1999年-至今,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钻探与发掘,洛阳盆地区域考古调查等田野工作项目。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夏商周考古和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关注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国家的考古学研究。

出版物介绍

1,、《最早的中国》许宏教授主要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与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以二里头遗址为切入点,系统地阐述了东亚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即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全书既有宏阔的视野,又不乏细致入微的观察,小到二里头王都内遗迹遗物的描述,大到对全球文明史总体框架,以及距今万年以来的中国史前社会的发展历程的勾画。以下为图书目录:解题——[中国]的由来什么是[中国]?看看文献怎么说西周金文把最早的[中国]指向洛阳盆地开创纪元——由[多元邦国]到[一体王朝]“满天星斗”的英雄时代文明时代的三大台阶:邦国、王国与帝国“中国”诞生于二里头时代一点一面:最早[中国]的两大特质全球视野——中国文明兴起的世界背景六大文明,影响世界历史的两大体系[旧大陆]的大河文明还有学者认为,爱琴海也是一大发祥地文明古国异同观全球文明史中的中国文明历史清晰度:另一视角的比较为什么早期中国的纪年不确切寻梦之旅——发现与研究历程由已知推未知的探索徐旭生寻[夏墟]找到二里头半个世纪的巨大收获雾里看花——都邑的王朝归属之谜文献记载的早期王朝史可信吗王系的疑窦[古史辨]扫荡传统古史现代考古学在中国应运而生二里头:究竟姓夏还是姓商研究史的启示地灵中原——[第一王都]的诞生背景东方[大两河流域]:农业起源的温床中原:重瓣花朵中的花心四方辐辏的交通战略要地两大农业区的交汇带两大自然和文化板块的结合部洛阳盆地:形胜甲天下的[地理王国]二里头:[文化杂交]的硕果王都气派——城市规划的先端绝妙的都邑选址二里头的今昔:聚落演变大势扫描人口高度集中的超大型都邑都邑的复杂化与功能分区中心区的路网系统大[十字路口]的发现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建中立极——宫廷礼制的形成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想]出来的宫城中轴线规划的官室建筑群中庭可容万人的朝堂建筑规模浩大的[凝聚力工程]宏伟的宫城南大门东路建筑群:宗庙与祭祖场所?宫室建筑的[营造法式]早期宫室的冰山一角[朝廷]与[礼制]的形成国之大事——祭祀与战争祭祀遗存区的发现礼器:中国青铜时代的徽标从陶酒器到铜酒器陶鬶与[鸡彝]第一青铜酒器爵的发明从祭玉到礼玉东风西渐:大型有刃玉礼器群柄形器之谜昭示等级秩序的玉器无乐不成礼:乐器一瞥有骨无甲的占卜习爷中国最早的礼兵器钺·军事统帅权·王权小箭头的大启示都邑社会——人口构成与层级文明气象——世界管窥巧夺天工——官营手工业的高度城市民生——经济生活举隅海纳百川——对外交流的兴盛强势辐射——[中国]世界的雏形2、《何以中国》“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目录:解题
  一 陶寺的兴衰
  陶寺“革命”了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龙盘、鼍鼓和特磬
  “革命”导致失忆?
  “拿来主义”的硕果
  大邑小国
  小铜器的大问题
  是字吗?什么字?
  寻“夏墟”找到陶寺
  禹都乎?尧都乎?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二 嵩山的动向
  “地理王国”出中原
  两大集团
  林立的聚落群
  扑朔迷离话城址
  城邑分布有玄机
  危险来自邻人?
  近看大邑王城岗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大禹在哪儿治水?
  “王城”下游有大邑
  大邑瓦店的气派
  方正城池的由来
  “贵族社区”平粮台
  不可小瞧古城寨
  暴力:现象与动因
  三 新砦的发轫
  新砦的分量
  众说纷纭话新砦
  困惑与收获
  从围垣到环壕
  铜礼器的讯息
  古书中“挖”出铜鬶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那年月,有国家吗?
  逐鹿何以在中原
  四 大邑二里头
  山北的政治图景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此洛河非彼洛河
  一水冲三都
  “半岛”上的新居民
  都邑大建设
  走向全盛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不堪重负的陶器
  难哉,一刀断夏商
  五 中原与中国
  文化大扩张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畿外”的殖民据点?
  长江边的“飞地”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余论

近年主要成果

1、专著《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最早的中国》,科学出版社,2009年。《何以中国》,三联出版社,2014年。2、参与主编《三代考古》系列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2009年。《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3、参与执笔全国社科规划考古学科调查组:《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华夏考古》2001年3期。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考古学科“十一五”规划调研报告》,《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7日。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课题组:《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南方文物》2011年第1期。4、论文《燕下都营建过程的考古学考察》,《考古》1999年第4期。《东周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考古学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科学出版社,2000年。《“连续”中的“断裂”——关于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思考》,《文物》2001年第2期。《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合著),《考古》2004年第11期。《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考古》2004年第11期。《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古代文明》第3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略论二里头时代》,《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都邑变迁与商代考古学的阶段划分》,《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庆祝佟柱臣先生八十五华诞学术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嵩山南北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过程管窥》,《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二里头文化时期人地关系研究的考古学检讨》,《新世纪的考古学──文化、区位、生态的多元互动》,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二里头1号宫殿基址使用年代刍议》,《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中国·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区域的聚落考古学研究》,《中国考古学与瑞典考古学——第一届中瑞考古学论坛文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合著),《文物》2008年第1期。《商文明——中国“原史”与“历史”时代的分界点》,《东方考古》第4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方法论视角下的夏商分界研究》,《三代考古》(三),科学出版社,2009年。《高度与情结——夏鼐关于夏商文化问题的思想轨迹》,《南方文物》2010年第2期。《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合著),《南方文物》2010年第3期。《二里头时代洛阳盆地环境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以孟津寺河南、大阳河剖面的研究为例》(合著),《东方考古》第7集,科学出版社,2011年。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