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释延寿
诗人介绍
释延寿

释延寿   shì yán shòu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
本    名
释延寿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浙江余杭
去世时间
975年
主要作品
《白马峰》《定慧相资歌》《蛾眉峰》《积翠峰》《偈一首》等
主要成就
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会通禅教,主张禅教一致
信    仰
佛教
诗人诗词
简介
生平
佛法
评介
著作
简介

延寿大师,一名“永明延寿”,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唐朝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首位透过宗门禅而融摄教、律,并提倡“禅净双修”法门者。永明禅师以禅净融通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各宗派教义,并主张“祖佛同诠”、“禅教一体”的思想,他于天台德韶禅师处悟得玄旨延寿大师(15张),是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同时也因劝人念佛,誓愿弘修净土法门,而为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元代僧人优昙普度撰《莲宗宝鉴》赞叹永明禅师:“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永明行解并重,既得师家之传承,又有实践的真功夫。其传记云:宋永明、智觉、冲玄、延寿大师,莲宗六祖也。钱塘王氏子,知税务,多用官钱,买放生命,罪当死,临刑,钱文穆王使人察之,色不变,命释之。遂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以宿愿未决,登智者岩,作“一心禅定”与“万善庄严净土”二阄,冥心精祷,七阄皆净土,于是一意修净业,蒙观音以甘露灌口,获大辩才,著宗镜录,及万善同归集,指归净土。后往永明寺,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人闻天乐鸣空。诵法华经积一万三千卷,弟子一千七百人,常与众授菩萨戒,施鬼神食,买放生命,皆以回向净土。忽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年七十二。后有僧病入冥,见王供像殿左,勤致礼拜,询知为师,已往生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生平

天资过人

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穆。青年时即信仰佛教,戒杀放生。曾为吴越王余杭库吏,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时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被判处死罪。在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库银并无一文私用,同时也赞许他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时乃公元933年,大师年方三十。永明幼年时,有一次,因父母口角,为了劝和双亲,竟从高榻奋跃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动,从此不再争执。十六岁那年,永明曾献<齐天赋>给吴越文穆王,大众推为才子。弱冠之年,归心佛乘,决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诵《法华经》,一目七行,每展卷时,感动群羊跪听。二十八岁,永明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屡用公帑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后,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惧容,典刑者追问其详,永明坦然表示动用库钱纯为护生,自己并未私用一文,于是被获无罪释放。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永明向吴越王禀明舍弃官位、妻孥,投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削染登戒。永明出家后,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永明曾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待出定时,发现鷃雀竟筑巢在衣角中,如此禅定功夫非比寻常。之后,永明又参谒法眼宗天台德韶禅师,深受器重。一回,全寺大众出坡劳作,永明因听见柴薪堕地声而豁然契会,悟得玄旨,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从此更加精进于道业,曾于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一日在禅观之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获大辩才,承嗣德韶之法,为法眼宗三祖。

禅法思想

永明延寿之禅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会通禅教,主张禅教一致。他在继承禅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自修自悟等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华严宗和其他宗派的心性思想而建立自己的“一心”,其目的就是以禅宗的一心去融合佛教各个宗派,以一心去统摄佛教一切经教。所以他在其所编撰的《宗镜录》自序中称“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正是延寿一生弘扬的根本思想。他的其它著述,基本上还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一心为宗的思想。这“一心”可谓“深心妙用”,从总体上讲,既契合达摩“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众生心性之旨,又不违法眼一系贵在圆融之风。

拈阄立志

某日,永明阅《大智度论》:“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许,佛观此人,曩劫采樵为虎所逼,上树失声念南无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深感世间为业报所系不得解脱的众生,唯有靠念佛才可以化导,于是印“弥陀塔”四十八万本,劝人礼拜、称念。不久,永明在忏堂绕佛时,见普贤菩萨现像在前,莲花在手,永明想起宿愿,内心进退未决,遂作二纸阄,一纸为“一心禅定”,另一则为“万善生净土”。拈起七次,打开都是“万善生净土”。从此,永明专注于劝人念佛回向净土。后周广顺二年(西元九五二),永明居雪窦山,从他参学者众。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永明又建杭州灵隐寺。建隆二年,永明受吴越王钱俶之请,迁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大道场,每日忏愿、坐禅、说法不断,夜里施食鬼神,白天放赎生灵,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的音声。永明日日精进,以行百八件佛事为常课,并将所有佛事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时人疑为弥勒菩萨下生。忠懿王曾赞叹说:“自古以来,求往生西方净土者,未有如此专精用功的人。”于是特为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愿。永明居永明寺十五年,读诵《法华》等大乘经典共达一万三千部,门下弟子有一千七百人。吴越王敕赐智觉禅师,世称永明大师。

苦于修行

出家以后,修行非常用功,“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开授课业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着笔著书。《雪窦寺志》中记载延寿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达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事业。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授菩萨戒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世的。

回天台山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求受戒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茶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太平兴国元年(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可谓是净土宗史上一大奇闻。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佛法

融合思想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从这些行持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导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持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功德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见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这一道理相契。

举一心为宗,对心性的重视

延寿思想的根本既是“立一心为宗”,因此他对心性非常的重视。他在《宗镜录》自序中说:
  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宗镜录》卷二中说:
  此一心法,理事圆备,是大悲父、般若母、法宝藏、万行原,以一切法界十方诸佛诸大菩萨缘觉声闻一切众生皆同此心。……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可谓会百川为一湿,抟众尘为一丸,融钚钏为一金,变酥酪为一味,如华严经颂云: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慧。

四料简偈(增补渊源)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净土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的“四料简偈”,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人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保障的,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若是单修禅教而摒弃净土,则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要是无禅又无净土,那将是万劫千生轮转三途六道,受苦无尽了。这四句偈语,言辞简练,但却义理明朗,足可作为学佛者修学的准则,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时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延寿大师作此四料简的最初动机,在于欲矫正唐末以来学佛者重禅而轻净土之时弊,以禅宗祖师的身份与修禅的丰富阅历,会合修持净土法门的心得,作此四料简偈是最有资格且最具权威的了。净宗十三祖印公对此四料简极为赞赏,曾言:“夫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要,修持之高抬贵手”。又云“(四料简)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足见四料简在于净业学人而言,实是重要也。---------------------------------------------------------------------------------------------------------------------------------永明延寿《禅净四料简》探源(摘要)
  摘自《禅学研究》第4期,一五三—— 一六二页 撰文:顾伟康
  由于相传北宋永明延寿(西元九○四—九七五年)作有〈禅净四料简〉,使禅净双修成了延寿《宗镜录》、《万善同归集》、《唯心诀》的唯一主旨,而倡‘唯心净土’则成了延寿一生最大功绩。但考察延寿《宗镜录》的主旨,乃是‘以心为本’,绝对是站在禅宗的立场上,认禅宗为不二法门,以禅宗之‘心’去融会全体佛法。延寿不是单一提倡狭窄的‘禅净合一’,而是更大范围地提倡‘教禅合一’;不是单一提倡‘唯心净土’,而是更广泛地号召‘万善同归’。这才是延寿着作的主题和核心,也是延寿一生的功绩所在。
  〈四料简〉之立论,绝不止于禅净合一。对其出处,大多数人避而不谈。其滥觞应是明洪武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一年)独庵道衍(即姚广孝)编《净土简要录》并赋《诸上善人咏》:‘(延寿)有《宗镜录》一百卷行世,有四偈劝禅人兼修净土。’行文含糊其事,但二者前后相连,颇会令人视为一事。至清僧济能,于乾隆卅五年(西元一七七○年)撰《角虎集》,则直言:‘(延寿)为《宗镜录》一百卷,中有〈四料简〉。’延寿的佛教立场,是教禅合一、万善同归,还没有到单独的禅净合一阶段,更不用说如〈四料简〉中那净高于禅的思想了。在《宗镜录》中,延寿将净土置于禅宗及圆教之下。直言之,净土尚不够圆教之资格,何能想像同一书中会出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的话?较早的佛教典籍如《宋高僧传》本传、《景德传灯录》本传中都没有〈四料简〉。净土中人,如四明知礼、慈云遵式、元照、居士杨杰等人宣扬净土,不遗余力,但他们的着作中,没有一处提及过〈四料简〉。这种情况至飞山戒珠于宋英宗治平元年(西元一○六四年)撰净土《往生传》时,尚未改变。然而,到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八四年),王古撰《新修往生传》中,收入了唯一的一位禅宗中人,即是永明延寿,且在其背景中安放了净土行的主题。但即便如此,也未见〈四料简〉。当时距延寿逝世正好一一○年。从此以后,禅净两家,各持己见。净土宗方面,直至南宋庆元六年(西元一二○○年),石芝宗明(西元一一五一 —— 一二一四年)编《乐邦文类》,增添了延寿抓阄决定修习净土的故事,但仍无〈四料简〉。志磐于南宋咸淳五年(西元一二六九年)撰《佛祖统纪》,也还只有抓阄故事,而无〈四料简〉。延寿之后三五○年,元僧天如惟则撰《净土或问》,对〈四料简〉一首一尾着意阐发,使延寿俨然有净土宗祖架势。这是最早的关于〈四料简〉的文字。明洪武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一年),独庵道衍撰《诸上善人咏》,洪武廿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大佑编《净土指归集》,洪武廿八年(西元一三九五年)妙叶撰《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都把〈四料简〉挂在永明延寿的名下,放在极为突出的地位,一句一句不厌其烦地解释说明。从此以后,率成定论。
  可见,〈四料简〉的问世,最早是在元末明初,其出现与当时的净土宗兴盛有很大的关系。

禅净双修

此外,延寿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可以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茶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评介

延寿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着无数的修行者,使之步其后尘,依教修持,因而无论是禅门行者或是净宗学人,都万分景仰延寿大师。《莲宗宝鉴》云:“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此嘉赞之语,如实地点明了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又是一例后世净业学者缅怀敬重延寿大师的佐证。延寿大师集禅教、净土于一身,志心净土,兼修万善众行,治学深严,懿行高尚,值得世人归敬,延寿大师生西后,其嘉行伟绩于教之内外广为传诵,称扬赞叹之语不绝于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纵观历代净土诸祖,得历代帝王之加封嘉奖者不乏其人,然赞之以美名若此,则为稀有矣!

著作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于世的。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