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张瑞玑
诗人介绍
张瑞玑

张瑞玑   zhāng ruì jī

张瑞玑(1872~1928)字衡玉。山西赵城(今属山西洪洞)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在清政府军机处供过职。三十二年(1906)后,曾在陕西韩城、兴平、临潼、长安等县任知县。
本    名
张瑞玑
所处时代
近代
出生地
山西赵城
去世时间
1928
主要作品
《喜景梅九杜仲南旋留饮》《谁园即事》《题吴山民江南归棹图》《赠俞瘦石时瘦石在海王村以鬻画为生》《赵城至洪洞道中口占》等
诗人诗词
人物生平
一代名流——张瑞玑
人物生平

辛亥革命前加入中国同盟会,西安光复的第三天,受命组织民政府于咸宁县署。10月29日,民政府与参谋处合并为总务府,张与王锡侯共同主持总务府下的铨叙局。共和建立,辞归太原,任山西省军政府财政司司长,1912年12月曾署理民政长。1913年初令他正式担任山西省民政长,他弃印不就而去西安,被推举为陕西省军政府顾问。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一方面借南方革命党的势力威逼清朝皇帝退位,一方面又挟北方势力向南方讨价还价,不惜集重兵向革命党领导的军队发动进攻。在1911年12月18日开始的南北和议中,袁氏不时玩弄阴谋,并攻击陕西、山西两省的革命党人为“群盗”,叫嚷“秦晋群盗,不在和议条款之列”。张致书袁世凯:“执事谓秦晋群盗,瑞玑不敢辩,然奉执事令征群盗者,害且百倍于盗。执事视其焚掠不禁,是残民也;逆天下之心,是树敌也;避南军之锋,专攻秦晋,是示怯也;朝议停战,夕谋进攻,是背盟也。残民不仁,树敌不智,示怯不勇,背盟不信,秦晋之人,固将有以待执事也。”当张得知袁世凯逼迫孙中山让出大总统位时,再次致书袁世凯谓:“大总统者,国民之所同推,非一方所得私举。孙公人望所归,故天下共举之,又安能以其位私授予人? ”然而,在帝国主义的支持和革命党内部妥协势力的夹攻下,孙中山于1912年4月1日正式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把政权交给了袁世凯。袁氏统治中国四年,坏事干尽,终于“积恶成疾,一命归阴”。张在庆幸之余,以辛辣的笔锋,写了《祭袁世凯文》,内称:“汝今死也!恶贯满盈,皇梦不成。民穷财尽,乞美求日,未得其逞。花招骗世,知者齿冷。积恶成疾,一命归阴。衣冠羽化,面目狰狞。噫嘻!早死一年,香臭难分。今日物化,盖棺论定。呜呼哀哉! ……若在中华征民意,死尔万千谁挽留?”袁世凯生前为建立个人独裁的总统集权制政治体制,于1914年1月10日解散了国会。同年3月,他又收买60名议员召开约法会议,建立御用“造法机关”,通过与《民国临时约法》相对抗的所谓“新约法”。张与一些正直人士没有被列入约法会议之列。后来曹锟贿选总统,贿议员每人5000元,张亦没有接受。1916年8月张曾以画像词自况:“汝今年四十有五,汝无事无时不与世人相龃龉。人新汝腐,人今汝古。人智汝鲁,人通汝堵。……汝不自悛,而犹自怙。经史贮汝肠,曲蘖撑汝肚。汝诗野而狂,汝文怪而怒。汝穷无聊赖,而不屑与人为伍。三十年后,世界不复有汝矣。嗟乎!汝又何苦?”1918年,张以国会议员常驻北京。次年2月,参加上海和会的南北双方代表商定,派张赴陕西划界停战。当时,北洋政府派出的直奉军和晋军、甘军、川军数万人,伙同镇嵩军刘镇华部,正援助陈树藩在关中围攻靖国军。靖国军闻知张来陕主持划界停战,无不殷切盼望。然张却迟迟没有成行。后在各方催促下,才于3月12日动身赴陕,3月22日到达西安。是时陈树藩的‘八省联军’已取得很大进展,气焰嚣张,没有妥协诚意,对靖国军提出的恢复第一次停战令 (指1918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颁发的前方军队停战罢兵令--编者注) 后的防地和撤走围攻乾县的北方军的主张不予理睬,仍诬坚守乾县之靖国军为土匪。张瑞玑受陈笼络,偏袒北方,在他拍发的电报中亦有隐称靖国军全是‘土匪’的话语。张瑞玑的言行引起了陕西靖国军的极大愤慨,于右任总司令通告各方严予驳斥,并在致张书中有‘闻执事将去矣,长安市上古物字画,为之腾贵’之语,揭露张瑞玑接受陈树藩贿赂的丑行,张不得不怏怏而去”(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办公室:《陕西靖国军综述》,载《陕西靖国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页)。此后,张隐居长安闭门读书,绝意世事不复问政。1928年1月6日病逝。著有《谁园集》,收诗、文各六卷。喜收藏典籍,每到一地,途中以重金购得许多古兵书,其中收藏到竹简《孙武兵法》82篇,后由其父张联甲书理成册。“谁园”,为其读书和藏书之所。先后收藏图书10余万卷,书画作品数百种,但是在身后流落颇多。10万卷藏书在解放后悉捐赠给山西省图书馆收藏(一说为15万卷)。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52年寄给张家的一封有关于张家藏书捐献的信函。诗人极豁达,他曾说,吾建此园,不知身后此园将归谁所有,故名之为“谁园”。此园后来即非张家所有,他的藏书楼现为地方政府办公楼。他的诗文,存留较少,只有300多首,而却多有佳作,后人编有《张瑞玑文集》。

一代名流——张瑞玑

张瑞玑,辛亥革命时期名人,身为清朝官员而早在辛亥革命前就成为革命党人的朋友和同志,同盟会成立,即“慨然与焉”,并积极响应起义。其后义正辞严致袁世凯两书,置生死于不顾抵制曹锟贿选、斥卢永祥军之土匪行径,及反对帝党分子沈铭昌长晋,充分表现了一位正义正直之士的品格和胆气,名重一时,长令后人钦敬。张瑞玑又是一位藏书家和饱学之士,十万卷藏书后来悉捐山西省图书馆。这位杰出之士为晋南人,于我来说,也算乡先贤,所以深为有这样的乡先贤而自豪。可惜其事迹已鲜为人知。而他同时又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就更是不为人知。今读新近出版的《张瑞玑诗文集》,才知其诗而更知其人,为这样一位优秀的诗人被埋没而甚感遗憾。章太炎在《故参议院议员张君墓表》中说,张瑞玑“自谓书不如画,画不如诗,诗不如其为人,盖笃论云。”可知张瑞玑除其为人外,对其诗是较为自负的。张氏诗中所表现的浩然正气,与其文一样,都如其为人,这里着重谈其诗之成就。使人一读而难忘并钦佩不已的是他的几首绝句,如《赠俞瘦石时瘦石在海王村以鬻画为生》:大陆龙蛇割据年,笔端怪底起烽烟。有人已把中原卖,画里江山不值钱!《徐沟道中》:轻舆小睡稳如舟,树外青山山外楼。十里河滩软沙路,马铃摇梦过徐沟。《题吴山民江南归棹图》:渔庄落日柳毵毵,水影天光漾蔚蓝。一片布帆双桨雨,稳摇诗梦到江南。或慨国事,或记闲情,均凝练自然而极富诗味,后两句或跌宕多姿以出新意,或因境而造美语,均大得绝句之妙,足见其才气非凡。尤其是“一片布帆双桨雨,稳摇诗梦到江南”,悠闲优美,直可与宋人名句“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媲美,为近代少有之妙句。张瑞玑深厚的旧学功底和诗学修养,更表现在古风和律诗中。集中之诗,以古风和律诗为多,且多佳。古风如慨外族侵侮而睡狮不醒的《醉歌行》、叹战乱的《娲皇陵醉歌》以及《挽黄克强》等,均很有气势,极具才情,读来甚感人。尤其痛斥朝中权贵受贿卖官之作《杨花曲》,极富激情与胆气,今日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进士及第的张瑞玑,任韩城知县时,朝中发生一起影响极大的卖官丑闻,事情是因天津名伶杨翠喜引起。女伶杨翠喜,色艺冠绝一时,贝子载振一见心醉。善于钻营的段观察,即后来因拥护袁世凯称帝而得封一等公的段芝贵,当时蛰居天津,便出资为杨翠喜脱籍,送与载振,身价与奁资共费数十万。没几日,朝中命下,任段芝贵为黑龙江巡抚,舆论哗然。御史赵启霖据事参奏,清廷诏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查办。此二人既要官官相卫,更要顾全皇室体面,怎肯认真去查,因载振闻讯已将杨翠喜偷偷送出府邸,便以“查无实据”复命,御史赵启霖反倒以“奏劾不实”被革职。此事发生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如此大案,事关朝政与皇室体面,醇亲王与大学士尚不敢查实,参奏的御史也遭祸,但张瑞玑却敢以《杨花曲》实记其事,将该丑闻宣扬天下。《杨花曲》前有小序,简述那件卖官丑闻,诗中详细叙述了事件经过。开头为:“东风吹绿满天津,轻薄杨花乱扑人。落絮沾泥飞不起,化作薄命女儿身。”先从杨翠喜写起,写这位女伶的风流漂亮与动人。随后写王孙载振于国难当头之时如何荒淫游乐、寻花问柳:“春风猎色打花围,小队青衣拥马飞。西邸宾朋皆内相,津门草木生光辉。……杯盘狼藉夜沉沉,丝竹凄凉亡国音。不下铜驼卧荆泪,还存金屋贮娇心。……河间王邸列群芳,家卉争如野卉香。”其下写段观察“红丝月老费商量”、“亲代天孙筹聘钱”事,“香车宝马配双环,比肩亲载玉人还”。再下即写到事件的要害:“消受章台一枝柳,人天好事感良友。昆仑肝胆押衙心,酬恩岂在谢媒酒。阿翁只手揽朝纲,亲草诏书代玉皇。白山黑水新开府,头衔一旦生光芒。”这几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载振得到杨翠喜后,为了感谢段观察,就让“只手揽朝纲”的老子授予段芝贵要职,段氏便得到了黑龙江巡抚的头衔。叙此经过后,诗人还有更厉害的话:“天语飞传万众骇,辽东节度用钱买!”天语,朝廷的诏命也。这是直指清廷的严厉斥责。诗人笔锋,并不止此,又写道:“多事青骢赵御史,弹章再拜奏天子。太息深宫拊玉床,预人家事竟如此。朝廷家法本疏宽,尧母仁慈左右难。白发龙钟老宰相,护持亲贵费周旋。”以反语讥讽说,卖官是皇帝家的私事,赵御史何必多事参奏,惹朝廷不快,让慈禧太后为难,又苦了年迈的孙家鼐费心周旋。诗的结尾为:“杨花依旧随风飞,荡作游丝绾不住。”照应开头,又含无限讽刺意味。这样才气横溢的诗作,出自三十五岁的青年诗人之手。作为清政府的下级官吏,敢于以诗讥刺朝中权贵直至皇帝与慈禧太后,不但全然不顾自己的功名与前途,甚至连身家性命也置之度外。诗人肝胆,感人至深。所以章太炎称张瑞玑这样的人,“近不可得已”。律诗如《谁园即事》:四面窗轩书百城,琴樽心迹自双清。胸中邱壑画千本,眼底沧桑棋一枰。剩有文章媚山水,更无书札到公卿。一天风雪孤寒在,到底梅花不世情。又《喜景梅九杜仲 南旋留饮》:梦里鹧鸪三两声,故人归马踏青晴。相逢不信头颅在,脱劫方知性命轻。囊底黄金心已冷,匣中宝剑气犹生。天涯到处张罗网,莫向人间道姓名。谁园,是张家老宅后一片隙地,为其读书和携酒招朋之所。诗人极豁达,不知身后此园将归谁所有,故名之为“谁园”。真如其所料,此园后来即非张家所有,他的藏书楼现为地方政府办公楼。他在谁园多次画梅、咏梅,以表心迹,其品质和情怀,也确实与风雪中的梅花相似。景梅九为著名辛亥革命志士,作者的朋友,作者曾支持景办《国风日报》。从这两首可以看出,张瑞玑诗布局对仗皆似不甚着力而却得体流畅,极其工稳,用语又平易自然,绝无飞扬之态,于平稳蕴藉中见深致与豪气,深得古人之法。将人生之感,立身之道,同志之情,均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为心声,一位慷慨正直之士的胸襟与形象,一二诗即可见之,读来令人感动。其它诗中,即使用典,也均不难懂,绝无艰涩隐晦处。老到以至炉火纯青,不能不令人赞叹不已。张瑞玑诗,存留较少,只有300多首,而却多有佳作,此不赘举。诗中又多佳句警言,像“剩有文章媚山水,更无书札到公卿”、“相逢不信头颅在,脱劫方知性命轻”这样的工对和妙句,则不妨摘引:“失计误膺三聘出,无才合着一身闲”、“一生坐受虚名累,万事都同素愿违”、“共和日月风灯影,一统河山战马尘”、“时有闲情谈鬼史,更无痛泪洒神州”、“渐生华发还贪酒,已死名心懒著书”、“英雄老矣难回首,傀儡凄然看下场”、“宦海半生鸡肋味,驿亭十里马蹄尘”、“赏心文字千秋少,敛手棋枰一子差”、“英雄事业兔三窟,乱世人才貉一邱”、“随我转蓬三尺剑,累人行李一车书”、“垂老文章敛才气,安贫门巷少风波”。怀人悼人诗中佳句如:“乱世文章馀血泪,故人肝胆半风尘”、“二世交情推我厚,一身傲骨累君贫”、“人传姓字知非福,天与文章太露才”、“马上警心书一纸,枕边抛泪雨三更”、“愁思如潮常百结,文章卷土定重来”、“斗酒只鸡君记否?素车白马我来迟”、“笑我头颅犹带颈,痛君魂魄竟无家”、“人虽上寿终须死,天不怜才何必生”。诗人嗜诗外又甚嗜酒:“江湖结纳浑无赖,诗酒佯狂剩此身”、“狂来诗酒无馀子,老去须眉几故人”、“酒兵轻敌无坚垒,诗理通禅有妙锋”、“老去酒名随量减,病来诗债比愁多”。或抒壮志与豪情,或写愤懑与无奈,均极耐咀嚼。诗人数以鲁连入诗,有“绿林豪杰如相问,马上行人是鲁连”句,自比鲁仲连,其人确与古之鲁仲连相似,忧国忧民,颇多豪壮之气。此外,模山状水之诗,也多好句,“横石一桥南北水,沿堤千柳往来风”与“落红庭院湘帘雨,凌碧城楼玉笛风”,大有晚唐风味。又如“河声随岸转,塔影出城高”、“犁雨人耕野,嘶风马恋槽”、“乱山随马走,野水逼城流”,皆好,尤其“钟声千壑定,塔影一僧归”一联极佳,简直妙不可言,即唐人诗中,亦不多见。读张瑞玑诗,除感受其壮志豪情和凛然正气而令人振奋外,又是一种极好的艺术享受,所以我已读了数遍。我的这位乡先贤,近代优秀诗人,因其诗文集此前未曾刊布,所以竟被埋没至今,致使近年论近世诗者,竟无一人论及他的诗,良可一叹。如今其诗文集得问世,他必将卓然立于近代诗坛,其诗之可传,自不待言。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