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古诗大全
当前位置:首页古诗大全 孙升
诗人介绍
孙升

孙升   sūn shēng

高邮人,字君孚。英宗治平二年进士。哲宗元祐初为监察御史,多所建明。尝比苏轼于王安石,谓其德业器识不足,不可使辅佐经纶,时论讥其失言。历侍御史、中书舍人,累官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绍圣间坐劾,累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卒年六十二。有《孙公谈圃》。
本    名
孙升
别    称
志高
字    号
季泉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浙江余姚
出生时间
1501年
去世时间
1560年
主要作品
《句》《句》《句》《句》《句》等
诗人诗词
人物小传
人物小传

孙氏世居余姚烛溪湖西北的孙家尖,南宋晚期陆续迁至湖东,“方十里许,烟交栋接,无他姓相杂”,乡人称之为“孙家境”(现属慈溪市横河镇)。孙升的母亲杨太夫人生有三子,长子堪(1483—1553)字志健,号伯泉,承荫为锦衣卫正千户,由嘉靖五年武举第一官至都督佥事,以孝旌;次子墀(1489—1556)字志朝,号仲泉,嘉靖八年由选贡生仕至尚宝司卿;季子便是孙升。兄弟三人,海内称为“孙氏三贤”。 杨太夫人本是姚江名门之后,自幼熟读《孝经》、《列女传》,自然深谙教子之道。小孙升出世后,虽在襁褓之中,杨太夫人无不随时注意端恭谨慎,以体现其童蒙施教之义。到了四、五岁上,就已开始文字教育。孙升生而颖异,髫龀之年即嗜好读书,而且敏于记诵,能日记数千言。平时阅读古书,常常把书中的名贤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希望自己以后也能象他们一样。经史之外,孙升尤其喜好古文词,这无疑为他以后的诗文创作打好了根柢。转眼到了正德十一年(1516),孙升已经长成了一个翩翩少年。这一年他进入余姚县学读书。当时,两位兄长已经试入高等,而且都比他年长十多岁(伯兄长十九岁,仲兄长十二岁),但孙升的名声却与之不相上下。正当兄弟三人孜孜于学业时,从江西传来了父亲孙燧死节逆濠之变的讣闻,三兄弟“叩地号天,五内俱裂”,徒跣赴仇,发誓不与贼俱生。事后,浙江巡按韩御史召见了他们,对孙升尤为器重,当场面试《越王台吊古》文。顷刻之间,扬扬洒洒数百言授笔立就,韩御史不禁大为惊奇,以后便夸,称孙升的这篇文章可与《滕王阁序》并称。从此,孙升的文名传遍了浙中。孙升于嘉靖四年领乡荐,六年游太学,两场考试下来,皆列首选,于是名动京师。四方士子纷纷聚于门下,前来求教。孙氏向来产薄家贫,加上忠烈公孙燧早逝,家境更是艰难。现在长兄署指挥同知,就官京师,一家人就依住在孙堪的邸舍。可是,一个人的俸薪到底难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何况是在京师。现在,孙升传经都下,恰好可以补贴家用。尽管家境贫寒,但孙升却不自鄙。他题写了“勿谓古人为不可及;勿谓天下第一等事为不能做”贴在书厨上,来激励自己。嘉靖十四年,孙升会试中式,在廷对时以“仁礼保邦”之说得赐第一甲第二人(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当初,长兄举武举第一,到现在世人无不认为孙氏兄弟以文武科相继魁天下,是上天对忠烈公的报施。孙升性资纯粹,持重谨畏,常常闭门检身,心研典籍,以求经世之务,绝不做与本职无关的事情。凡是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有公辅之器。嘉靖十八年春,册立东宫,翰林院的官员只要进献颂词,按例都可以加官,别人都争相竞进,只有他没有进献。职位比他低的人因为他的不作为而失去了加官的机会,都纷纷责怪于他,孙升竟然不为所动。他还曾经参与校勘《列圣御文》、《五经》、《二十一史》,续纂《大明会典》,清理军职贴黄,并主持了嘉靖二十五年的南畿乡试。他崇雅黜浮,一切宿弊改革殆尽,所录取的举子中多有名士,徐栻、袁洪愈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孙升博览群书,勤勉好学,所以对当世的例事典章相当熟悉,无论办理什么事情,从不与人哓哓争辩,却思致独远,考核必精。同僚们都以他的可否来占验得失,事后无不深为叹服。当时,翰林院每年都要举行诗会,同僚之间分韵唱和,孙升往往首倡,或者和诗先成,众人随后纷纷响应,词采盈卷。所以,赵贞吉在赠诗中有“季子文章伯,王孙忠孝家”之句,时人以为知者之言。嘉靖二十八年二月,孙升升任国子监祭酒,力以师道自任。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先器识,敦实行”为重,所以要求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所知道的学识,对于突出者,在彝伦堂当众表扬,以此来教育其他学生。他又担心浮竞难制,便想出了用悬挂规约来警示学生的方法。他根据讲学实践的教学经验,制订了二十二条规约,即使是亲戚权贵来说情,也从不通融,因此学生们都能严格遵守规约条款,国子监学风大为改观。嘉靖三十一年,世宗在旧邸建成了元佑宫,孙升以礼部右侍郎奉敕前往湖北安陆州安神祭告。地方官员接到消息后,纷纷筹备了上等的乘传供治和丰盛的酒菜饭食。孙升见状,即刻变了脸色,问道:“这些难道不是百姓的膏血吗?”说罢,就一挥手叫他们都撤了下去。沿途百姓听说后,莫不拍手称好。途中路过襄、邓之间,看到面呈菜色的民工正在修治黄河,孙升就停下车舆询问疾苦,还写下了诗章留给守臣。守臣马上下令赈恤,诸多百姓得到救济后才免于饿死。巡按御史胡宗宪见到孙升的诗章后,命人镌刻到石上,并称:“仁人之言,利自溥也。”第二年竣事还京,改吏部右侍郎。正碰上著名曲家何良俊来吏部谒选,孙升慧眼识宝,“识其文于众人之中,以为此子能为史汉文,至口诵其句于公卿间。”这样,何良俊才遂渐为京师的公卿缙绅所知晓。无奈,这一年的端午节,母亲杨太夫人弃世,于是丁忧居丧。朝中缙绅闻讣都来邸舍祭奠,但孙升对他们的礼馈都一概谢去不收,有些人坚持声称“这是买帛的钱”,孙升便请他们在母亲灵前焚化。七月,孙升与长兄扶榇归里,九月抵杭城,长兄又丧于旅次。孙升归二丧,执礼如丧忠烈公时,庐墓茹素,足迹不履城市。由于连遭亲人过世的沉重打击,加上料理丧事的过度劳累和长期素食的缘故,他的身体虚弱不堪,别人劝他吃点肉食调养一下,他坚定地摇摇头,泪水便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了。从此,落了脾疾的痼症。时光飞逝,一晃已过三年,抚按的荐疏接踵而至。嘉靖三十五年四月,复起为吏部右侍郎。孙升乐道人善,一发现有可用之才就直接推荐给尚书,不希望被推荐的人知道。他节操冰洁,对非义之财毫末不取,这一点是素为人知的。因此在吏部任职时没人敢私下送礼物给他,也没人敢托他办理私事。一年后,升为南京礼部尚书,上疏陈述较术业等数事,都切实可行,得到世宗的赞赏采纳。当时的官员都认为南京是远外之地,每当被任命到南京,总是闷闷不乐。而孙升这一次却是自己要求的,所以士大夫更加钦佩他的气节了,都希望他能早日入阁,主持国政。孙升在南京任上,尽力矫治奢靡的社会风气,推崇敦厚朴素的民风,并且身体力行,为百姓做出表率,社会风气大大改善。他还潜心研究治国安邦之道,凡边塞险夷、户口登耗,甚至连刑名钱谷也都一一研究颠末,边思考边记录,并付诸实施。但南京毕竟不能与北京相比,事务不多,比较闲逸,这倒给孙升提供了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公务之余,他就肆力于文章著作。当时,何良俊客居南京,以所业为贽,孙升便再次向士大夫们竭力推荐。不久,同乡故交陈鹤也来到了南京。陈鹤是一位颇具艺术气质的书画家兼曲家,他为人正直,个性真率,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可惜命运坎坷。相同的艺术诣趣使他们三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结下了深厚的交谊。后来,陈鹤客死南京,孙升“殓而哭尽哀”。不久,孙升卧病,经岁谢客。单单为何良俊开后门,“往则呼至,便坐与语”。良俊怕他坐久了会劳神,好几次起身告辞都被孙升制止了,他说:“古人言,病中与相知共语胜于服药,得一谈殊快,不苦也。”所以在孙升去世前数日,良俊还在他的病榻前商较文艺,移晷始出。嘉靖三十九年六月二十日,孙升病逝于南京。士大夫们都为之痛惜不已,互相哀叹流泪不止。孙升以孝友天植闻名,当初父亲死于宸濠之变,他随两位兄长誓死赴仇,后为父亲守墓三年,丧期满后,又服孝三年,被时人并称为“三孝子”。他善顺母亲而严事兄长,无论事情大小都要先禀命再去做,母、兄在座,他必然随侍于旁。母亲及两位兄长去世后,他就告诫家人不再操治家庆,还写了一首生日诗。诗中有“楚水终天无抱恨,潘舆往事又成空”之句,表达了念念不忘的尊亲之意。孙升教育儿子,以身为训。他曾经说:“士立身,务名节忠义;立朝,务正直忠厚。毋忘先烈,毋堕家声,乃吾子也。”所以五个儿子不管是出仕为官的还是尚未出仕的,都不脱书生气味,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其他念头。孙氏虽然是官宦世家,但忠烈公以清白遗家,家产贫薄。孙升衣粗食淡,一无所欲,即使已经贵为朝官,回到家乡后还是徒步闾里中,除非出远门,平时从不用肩舆。但对于朋友却热心好施,全力相助。同乡状元韩应龙与他有同年之谊,不幸英年早逝,孙升不仅为他料理后事、抚育遗孤,还请抚按为他立坊著名,以毕其志。华州王维桢死于地震,孙升为他收集遗文,撰写序言,并为校勘付梓。用一句古语来概括,可谓“施恩于不报”。

相关诗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