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朝议
cháo yì

【拼音】:cháo yì

【注音】:ㄔㄠˊ一ˋ

【结构】:朝(左右结构)议(左右结构)

【简体】:朝议

【繁体】:朝議

字义分解
朝议的解释
词语解释
谓在朝中议政。指朝廷的评议﹑决议。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朝议[cháoyì]⒈谓在朝中议政。⒉指朝廷的评议、决议。⒊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
基础解释
谓在朝中议政。指朝廷的评议﹑决议。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
引证解释
⒈谓在朝中议政。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清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⒉指朝廷的评议、决议。引晋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淳祐辛亥,郑丞相清之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清李清《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禎为重徵。”⒊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引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秦忠献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傚之,虽貽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
网络解释
朝议封建社会重要政治制度,当国家面临重要事情及君王遇到难断之事,皇帝便会召集三公九卿及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谈解决方案,最终决断仍归皇帝所有。
综合释义
谓在朝中议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清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指朝廷的评议、决议。晋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淳祐辛亥,郑丞相清之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清李清《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於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禎为重徵。”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秦忠献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傚之,虽貽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朝议[cháoyì]在朝廷商议国政。《史记.卷一零七.魏其武安侯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朝议[cháoyì]朝廷的谋议。《文选.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也作「庙议」。朝议[cháoyì]职官名。唐、宋文官正五品以下曰朝议大夫,明朝为从四品初授的官阶,清朝则属从四品。
汉语大词典
(1).谓在朝中议政。《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清恽敬《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于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诏之辞,有朝议之公,有舆论之详,易矣而实难。”(2).指朝廷的评议、决议。晋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宋周密《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淳祐辛亥,郑丞相清之当国,朝议以游士多无检束。”清李清《三垣笔记》上:“朝议以国计不足,暂借民间房租一年,于是怨声沸京城,呼崇祯为重徵。”(3).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秦忠献与人简尺多云丈,世俗效之,虽贻晚进书,亦云丈,知州以上则称朝议,以下皆学士。”
国语辞典
在朝廷商议国政。朝议[cháoyì]⒈在朝廷商议国政。引《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⒉朝廷的谋议。也作「庙议」。引《文选·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⒊职官名。唐、宋文官正五品以下曰朝议大夫,明朝为从四品初授的官阶,清朝则属从四品。
辞典修订版
在朝廷商议国政。《史记.卷一零七.魏其武安侯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朝廷的谋议。《文选.潘岳.关中诗》:「翘翘赵王,请徒三万,朝议惟疑,未逞斯愿。」也作「庙议」。职官名。唐、宋文官正五品以下曰朝议大夫,明朝为从四品初授的官阶,清朝则属从四品。[一]ㄓㄠ ㄧㄤˊ zhāo yáng
其他释义
1.谓在朝中议政。2.指朝廷的评议﹑决议。3.朝议大夫的省称。始置于隋﹐散官。
朝议造句
1.这种朝议的形成和发展,与北魏早期的历史变迁和孝文君臣的主观努力都有关系。
2.朝议了几次之后,圣人仍旧有些拿不定主意,诸多文武也是各持己见,整日争论不休,大有逼迫圣人先立储之势,徐真心里越发担忧。
3.辽国皇帝召集大臣们早朝议事时,大臣们都是张慌失措,哭哭啼啼,两眼肿得就像樱桃一般,因为军队就要打到都城来了。
4.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他们又去进攻金朝,屡次打败金兵,迫使金朝议和,防线内移,放弃克鲁伦河以北的土地。
5.袁隗等朝臣正打算今日朝议上对董卓发难,可见了这般架势,心胆俱碎,哪里还敢多言,最后不了了之。
6.唐故朝议郎试大理评事牛府君墓志并序。
7.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8.武氏漠然看着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这帮新贵,脸上不喜不怒,看不出胸中丘壑高低,“皇上龙体欠安,今日朝议就此免了吧。
9.明帝即位,便有改正朔之意,朝议多异同,故持疑不决。
10.唐庶人朱聿键未得诏旨私自领兵进京,这是司礼监三法司堪实,内臣以及宗人府朝议,具实定罚的。
朝议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