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读书种子
dú shū zhǒng zǐ

【拼音】:dú shū zhǒng zǐ

【注音】:ㄉㄨˊㄕㄨㄓㄨㄥˇㄗˇ

【词性】:成语。

【简体】:读书种子

【繁体】:讀書種子

字义分解
读书种子的解释
词语解释
1.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读书种子[dúshūzhǒngzǐ]⒈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基础解释
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
引证解释
⒈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的人。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明史·方孝孺传》:“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絶矣。”《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乡村地方儿,可那里去找个真读书种子呢?”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篇第六章:“吾辈当为国家爱护人才,不当以‘莫须有’三字,摧残读书种子。”
综合释义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绝矣。◎《明史·方孝孺传》读书种子[dúshūzhǒngzǐ]世代读书的人。借喻有学问的才子。《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此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网友释义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明史·方孝孺传》);指读书人。
国语辞典
世代读书的人。借喻有学问的才子。读书种子[dúshūzhǒngzǐ]⒈世代读书的人。借喻有学问的才子。引《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此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语解释读书种子
辞典修订版
世代读书的人。借喻有学问的才子。《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此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世代读书的人。借喻有学问的才子。明史˙卷一四一˙方孝孺传: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此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其他释义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
读书种子造句
1.于是如今的族长,也就是他爹决定改变策略,让很有读书天分的二房长子赵岩去考功名,他则学习经商,好养活着赵姓大族,然后培养读书种子来光耀门眉。
2.章主事边上看着,都得老眼有些湿润,难得的读书种子,面对这张大人如此强权,毫不避让,这丁秀才,或者一条筋,但这风骨实在难得。
3.又过了一会儿,某个方向有一尊强横的修士觉醒,下一瞬间,天空中出现一个少年修士,唇红齿白,白衣飘飘,手中拿着一柄折扇,俨然一个读书种子
4.这茅山脚下有一蒋家庄,百十来户人家,俱是同宗,世代以养蚕织锦为业,只内里有一户赵姓,是个读书种子,因为蒋家老族长念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5.他们可都是读书人,最最聪明的读书种子!傍晚的阳光已经开始发黄,柔柔地照在张松龄等人的脸上,将他们脸上的软毛照得晶莹透亮。
6.期待每一粒“读书种子”都能成长于丰壤沃土,沐浴着阳光雨露。
7.祖宗有德,出了个天生的读书种子
8.我想,即便朱棣听信姚广孝的话,不杀方孝儒这样的读书种子,明代的文运,也决不会盛到哪里去。
9.要说这王海也确实是一个读书种子
10.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读书种子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