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六宗
liù zōng

【拼音】:liù zōng

【结构】:六(独体结构)宗(上下结构)

【简体】:六宗

【繁体】:六宗

【拼音】:liù zōng

字义分解
六宗的解释
词语解释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北魏孝文帝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唐孔颖达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2.谓汉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章帝。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六宗[liùzōng]⒈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北魏孝文帝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唐孔颖达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⒉谓汉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章帝。⒊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引证解释
⒈古所尊祀的六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北魏孝文帝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唐孔颖达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引《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⒉谓汉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章帝。引《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李贤注:“六宗,谓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代(世)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⒊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网络解释
六宗古所尊祀的六神。有天、地、春、夏、秋、冬和水、火、雷、风、山、泽等说法,一直没有统一。又有中国佛教说法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圆宗,此六宗。日本佛教谓之法相、三论、俱舍、成实、华严、律等六宗。易学指象数宗、泛禅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网友释义
六宗,拼音是liùzōng,汉语词语,意思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天、地、春、夏、秋、冬和水、火、雷、风、山、泽等说法,一直没有统一。又有中国佛教说法为因缘宗、假名宗、不真宗、真宗、常宗、圆宗,此六宗。日本佛教谓之法相、三论、俱舍、成实、华严、律等六宗。易学指象数宗、泛禅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汉语大词典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北魏孝文帝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唐孔颖达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2).谓汉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章帝。《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李贤注:“六宗,谓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代(世)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其他解释
1.谓所尊祭之六神也。《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宗之为尊,常训也。名曰六宗,明是所尊祭者有六,但不知六者为何神耳。祭法云:『埋少牢于太昭祭时,相近于坎坛,祭寒暑,王宫祭日,夜明祭月,幽萦祭星,雩萦祭水旱也,据此言六宗,彼祭六神,故传以彼六神,谓此六宗。汉世以来,说六宗者多矣。』」(1)孔丛子、孔安国、王肃、蔡沈,以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传》:「宗,尊也。所尊祭者,其祀有六,谓四时也,寒暑也,日也,月也,星也,水旱也。」;《孔丛子·论书》:「宰我曰:『敢问,禋于六宗,何谓也?』孔子曰:『所宗者六,皆洁祀之也。埋少牢于太昭,所以季时也;祖迎于坎坛,所以祭寒暑也;主于郊宫,所以祭日也;夜明,所以祭月也;幽萦,所以祭星也;雩萦,所以祭水旱也,禋于六宗,此之谓也。』」;《小学绀珠·天道类·六宗》:「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书舜典禋于六宗,孔子传、孔丛子、王肃同,苏氏取其说。」(2)欧阳侯,大小夏侯以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欧阳及大小夏侯,说尚书皆云:『所祭者六,上不谓天,下不谓地,旁不谓四方。在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名六宗矣。』」;《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在天地四方六者之间,助阴阳变化,实一而名六宗,大小夏侯说,欧阳说:『在天地四方之中为上下四方之宗。』」(3)孔光、刘歆,以六宗为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也。《后汉书·光武纪》:「禋于六宗。」注:「精意以亨,谓之禋。续汉志,平帝元,始中谓六宗为易卦六子之气,水、火、风、雷、山、泽也。」(4)贾逵以天宗(日、月、星辰)、地宗(河、海、岱),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贾逵以为,六宗者,天宗三,日、月、星也;地宗三,海、河、岱也。」;《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海、河、岱,贾逵说。」(5)马融以天、地、春、夏、秋、冬,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马融云:『万物非天不覆,非地不载,非春不生,非夏不长,非秋不收,非冬不藏,此其谓六也。』」;《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天地四时,马融说。」(6)郑玄以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郑玄以,六宗言禋,与祭天同名,则六者则皆是天之神只,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史记·五帝纪》:「禋于六宗。」注:「集解曰、郑玄曰:『六宗,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也。』駰案,六宗义衆矣,愚谓,郑说为长。正义曰、周语云:『精意以亨曰禋也。』孙炎云:『禋,洁敬之祭也。按,星,五星纬也;辰,日月所会十二次也;司中、司命,文昌第五第四星也;风师,箕星也;雨师,毕星也。』」;《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康成说。」(7)张髦以三昭、三穆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晋初,幽州秀才张髦,上表云:『臣谓,禋于六宗,祀祖考,所尊者六,三昭、三穆也。』」;《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三昭、三穆、张髦说。」(8)司马彪以天宗(日月星辰寒暑之属)、地宗(社稷五祀之属)、四方(四时五帝之属)为六宗。《尚书·舜典·禋于六宗·疏》:「司马彪又上表云:『历难诸家,及自言己意,天宗者,日月、星辰、寒暑之属也;地宗,社稷、五祀之属也;四方之宗,四时、五帝之属也。』」;《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天宗,日月、星辰之属;地宗,社稷、五祀之属;四方之宗,四时、五帝之属,司马彪说。」(9)刘邵以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晋书·礼志》:「散骑常侍刘邵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六宗者,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者也。」;《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魏刘邵议,王氏、程氏从之。」(10)通典以天皇与五帝为六宗。《通典·礼典·吉礼·禋六宗》:「后魏孝文帝,以天皇大帝与五帝为六宗。」;《小学绀珠·制度类·六宗》:「天皇大帝及五帝,后魏孝文帝曰,祭帝,故称禋,通典取其说。」2.谓汉文帝(太宗)、武帝(世宗)、宣帝(中宗)、元帝(高宗)、明帝(显宗)、章帝(肃宗)。《后汉书·安帝纪》:「告祀祖六宗。」注:「六宗,谓,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世宗,孝宣曰中宗,孝元曰高宗,孝明曰显宗,孝章曰肃宗。」3.佛教之六宗派也,耆?寺凛师所主。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四、真宗。五、常宗。六、圆宗。见「五教章」。4.印度之六宗哲学也。见「六宗哲学」条。5.造三角表所用之法也。
其他释义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汉以来诸说不一:(1)汉伏胜﹑马融谓天﹑地﹑春﹑夏﹑秋﹑冬。(2)汉欧阳﹑大小夏侯﹑王充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汉孔光﹑刘歆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汉贾逵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汉郑玄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三国魏刘劭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晋王肃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晋张髦谓祖考三昭三穆。(9)晋司马彪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北魏孝文帝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唐孔颖达疏﹑清俞正燮《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2.谓汉文帝﹑武帝﹑宣帝﹑元帝﹑明帝﹑章帝。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六宗造句
1.截至十一月,内地共破获十宗地下钱庄案件、六宗网络炒汇案件、十一个非法买卖外汇案,查获逾四十四个非法交易窝点,涉案金额总计约三十五点三八亿美元。
2.技艺十六宗,琴宗音刃夺魄;棋宗斗转星移;书宗字字玑珠;画宗以假乱真。
3.本年有九十六宗爱滋病呈报,数字维持稳定水平.
4.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防护中心8日公布,香港成人严重流感个案增六宗,其中五人死亡。
5.香港特别行政区卫生防护中心8日公布,香港成人严重流感个案增六宗,其中五人死亡。(https://www.chazidian.com/zj-292511/查字典六宗造句)
6.本年有九十六宗爱滋病呈报,数字维持稳定水平.[查字典www.chazidian.com造句网]
六宗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