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两头蛇
liǎng tóu shé

【拼音】:liǎng tóu shé

【注音】:ㄌ一ㄤˇㄊㄡˊㄕㄜˊ

【词性】:名词。

【结构】:两(独体结构)头(独体结构)蛇(左右结构)

【简体】:两头蛇

【繁体】:兩頭蛇

字义分解
两头蛇的解释
词语解释
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像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
引证解释
⒈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一说为两头分岐的蛇。引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餘,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
综合释义
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餘,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一说为两头分岐的蛇。两头蛇[liǎngtóushé]修订本参考资料: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元˙无名氏˙乔捉蛇˙毒似两头蛇曲:毒似两头蛇,狠如双尾蝎。闪的我无情无绪无归着。两头蛇[liǎngtóushé]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元.无名氏〈乔捉蛇.毒似两头蛇〉曲:「毒似两头蛇,狠如双尾蠍。闪的我无情无绪无归着。」
汉语大词典
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馀,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一说为两头分岐的蛇。
国语辞典
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
辞典修订版
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元.无名氏〈乔捉蛇.毒似两头蛇〉曲:「毒似两头蛇,狠如双尾蠍。闪的我无情无绪无归着。」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同身而蛇头分歧的蛇,或首尾均有头的蛇。比喻心狠手辣、十分阴险的人。元˙无名氏˙乔捉蛇˙毒似两头蛇曲:毒似两头蛇,狠如双尾蝎。闪的我无情无绪无归着。
其他释义
1.蛇之一种。无毒,尾圆钝,骤看颇象头,且有与头相同的行动习性,故名。古人传说见之者死。汉贾谊《新书·春秋》:'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上》:'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下:'两头蛇﹐岭外多此类。时有如小指大者﹐长尺余﹐腹下鳞红皆锦文。一头有口眼﹐一头似蛇而无口眼。云两头俱能进退,谬也。昔孙叔敖见之不祥,乃杀而埋之。南人见之以为常﹐其祸安在哉?'一说为两头分歧的蛇。《尓雅·释地》'中有枳首蛇焉'晋郭璞注'歧头蛇也。或曰今江东呼两头蛇。为越王约发,亦名弩弦。'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两头蛇造句
1.不过都是一些荒诞怪异,残害民众和社会的“五眼鸡”、“两头蛇”和“三脚猫”而已。
2.五眼鸡岐山鸣凤,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3.此役执黑的吕钦开局未几就率先发难,发炮轰掉红方七路巡河兵,并顺势挺起“两头蛇”,摆出一副强攻的架势。
4.其实它的全名叫“钝尾两头蛇”,是游蛇科两头蛇属的爬行动物,它已被中国国家林业局收录为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
5.这应该是一条“钝尾两头蛇,为游蛇科爬行动物”。
6.他用左手自负地挥动着一条盘绕的两头蛇,这代表他最终掌握了致命的双面光剑。
7.曾子“教子不欺”是诚,“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太守杨震是诚,“孙叔敖斩两头蛇”也是诚。
8.这种蛇有什么希奇,我小时候不知弄死了多少,我们管它叫两头蛇,因为两头都差不多大现在的人动不动就大惊小怪的。
9.约翰根本不像他装的那样好人,他是个真正的两头蛇
10.传说他小时候在路上看见一条两头蛇,因为传说看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
两头蛇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