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刻舟求剑
kè zhōu qiú jiàn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注音】:ㄎㄜˋㄓㄡㄑ一ㄡˊㄐ一ㄢˋ

【词性】:形容词、成语。

【简体】:刻舟求剑

【繁体】:刻舟求劍

字义分解
刻舟求剑的解释
词语解释
刻舟求剑kèzhōu-qiújiàn。(1)比喻看问题做事情死板不灵活,不知情随势变。刻舟求剑[kèzhōuqiújiàn]⒈比喻看问题做事情死板不灵活,不知情随势变。英bestubbornlyunimaginativeasthemanwhomarkedtheboattofindhislostsword;takemeasureswithoutregardtochangesincircumstances;
基础解释
舟:船。求:寻找。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引证解释
⒈契,一本作“刻”。后因以“刻舟求剑”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引《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宋陆游《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夏衍《解放思想团结前进》:“文学艺术工作者必须正视我国当前迅速变化的实际,来考察我们过去用惯了的文艺理论,而不能刻舟求剑。”
综合释义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网友释义
刻舟求剑,比喻人的眼光未必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步,也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是《吕氏春秋·察今》中记述的一则寓言,说有个楚国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一会儿到岸的时候我就在这跳下去找剑。”当船停下时,他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指不会灵活变通之意。
国语辞典
楚人过江,剑掉水中,便于船舷刻一记号,待船停止,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的故事。典出《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宋.陆游〈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红楼梦.第一二○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也作「求剑刻舟」。刻舟求剑[kèzhōuqiújiàn]⒈楚人过江,剑掉水中,便于船舷刻一记号,待船停止,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的故事。典出也作「求剑刻舟」。引《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宋·陆游〈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红楼梦·第一二〇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近胶柱鼓瑟食古不化一成不变反妙手斲轮相机行事瞬息万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成语解释刻舟求剑
辞典修订版
楚人过江,剑掉水中,便于船舷刻一记号,待船停止,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的故事。典出《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宋.陆游〈谢梁右相启〉:「刻舟求剑,固匪通材。」《红楼梦.第一二零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也作「求剑刻舟」。
辞典简编版
楚人过江,剑掉水中,便在船舷刻一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而无法寻得的故事。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典出《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 【造句】处理事情要针对不同状况,提出适当的因应措施,绝不能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成语词典版
01.《五灯会元.卷一二.净因继成禅师》:「老僧恁么举了,只恐你诸人见兔放鹰,刻舟求剑。」02.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事次韵〉诗:「老大无机如汉阴,白鸟不去相知深。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着亡簪。」03.《景德传灯录.卷二四.鄂州黄龙智顒禅师》:「曰:『恁么即诸佛无异路去也。』师曰:『延平剑已成龙去,犹有刻舟求剑人。』」04.宋.陆游〈谢梁右相启〉:「伏念某四壁寒家,一箪贱士。刻舟求剑,固匪通材;惩羹吹齑,已消壮志。」05.《续传灯录.卷二五.大鉴下第一五世》:「老僧恁么举了?秖恐你诸人见兔放鹰、刻舟求剑。」06.元.姬翼〈鹧鸪天.画饼充餐〉词:「画饼充餐必也虚,刻舟求剑决然无。」07.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受人家国之托者,慎无刻舟求剑,托名为儒,求治而反以乱。」08.《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六回》:「猜谜不能这等老实,总要从旁面着想;其中虚虚实实,各具神妙;若要刻舟求剑,只能用朱注去打四书的了。」09.《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一任你刻舟求剑,怎当我掩耳盗铃?」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八.集部.总集类三.风雅翼》:「至于以汉魏篇章,强分比兴,尤未免刻舟求剑,附合支离。」11.《红楼梦.第一二零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其他解释
喻固执也。《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其他释义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故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近反义词
刻舟求剑造句
1.当然,经验也有不足,重要的一点就是经验具有保守性,使人墨守成规,有时按经验办事,就是按老套套办事,用过去的方法办现时的事情,不识时务,刻舟求剑
2.时势已变,刻舟求剑只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
3.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剑这句成语,比喻人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处理事情。
4.刻舟求剑的故事中的主人公犯了什么错误?学生刻舟,刻坏了船家会找他赔!他应当用笔画就好了!一寝室女生凑在一起说伟大理想。
5.信息时代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
6.从事研究工作,眼界要宽,知所权变,切忌刻舟求剑
7.如果我们走不出"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那么,无论是什么样的预测,对于今天的沪深股市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8.李智揣测杨肉白必然会来探望亲亲,于是在病院里布满了警员,刻舟求剑
9.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我们绝不能刻舟求剑,食古不化。
10.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墨守成规、刻舟求剑,就会迟滞不前甚至倒退。
刻舟求剑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