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吞炭漆身
:qī shēn tūn tàn)一个成语

【拼音】::qī shēn tūn tàn)一个成语

【词性】:成语。

【简体】:吞炭漆身

【繁体】:吞炭漆身

字义分解
吞炭漆身的解释
词语解释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吞炭漆身[tūntànqīshēn]⒈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引证解释
⒈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復覩圣颜。”《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
网友释义
漆身吞炭(拼音:qīshēntūntà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漆身吞炭(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之变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在句中一般做谓语、定语、书面语。
汉语大词典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后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
国语辞典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吞炭漆身[tūntànqīshēn]⒈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引《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成语解释吞炭漆身
辞典修订版
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参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八.魏书.毋丘俭传》南朝宋.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成语词典版
修订本参考资料:比喻不惜牺牲性命以报答主恩。见漆身吞炭条。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毋丘俭传˙裴松之˙注:斯义苟立,虽焚妻子,吞炭漆身,死而不恨也。
其他释义
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出处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吞炭漆身造句
1.而智伯的家臣豫让为了知遇之恩,吞炭漆身去刺杀赵简子。
吞炭漆身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