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简牍
jiǎn dú

【拼音】:jiǎn dú

【注音】:ㄐ一ㄢˇㄉㄨˊ

【结构】:简(上下结构)牍(左右结构)

【简体】:简牍

【繁体】:簡牘

字义分解
简牍的解释
词语解释
1.指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后来也指称书信。2.指文书;书籍;书简。简牍[jiǎndú]⒈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书写用品。⒉指文书;书籍;书简。
引证解释
⒈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书写用品。引《艺文类聚》卷五八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王充於宅内门户壚柱,各置笔砚简牘,见事而作,著《论衡》八十五篇。”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於策,小事简牘而已。”唐黄滔《魏侍中谏猎赋》:“文高而简牘增焕,思苦而烟霞动色。”⒉指文书;书籍;书简。引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牘,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及西臺陷殁,简牘湮散,丁亦寻卒於扬州。”《旧唐书·韦元甫传》:“元甫精於简牘,锡详於讯覆。”宋苏辙《蚕麦》诗:“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牘。”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又不善简牘,不能作宛转动听之言哉!”
网络解释
简牍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写作方法,依然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综合释义
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书写用品。《艺文类聚》卷五八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王充於宅内门户壚柱,各置笔砚简牘,见事而作,著《论衡》八十五篇。”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於策,小事简牘而已。”唐黄滔《魏侍中谏猎赋》:“文高而简牘增焕,思苦而烟霞动色。”指文书;书籍;书简。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牘,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及西臺陷殁,简牘湮散,丁亦寻卒於扬州。”《旧唐书·韦元甫传》:“元甫精於简牘,锡详於讯覆。”宋苏辙《蚕麦》诗:“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牘。”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又不善简牘,不能作宛转动听之言哉!”
汉语大词典
(1).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书写用品。《艺文类聚》卷五八引三国吴谢承《后汉书》:“王充于宅内门户垆柱,各置笔砚简牍,见事而作,著《论衡》八十五篇。”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唐黄滔《魏侍中谏猎赋》:“文高而简牍增焕,思苦而烟霞动色。”(2).指文书;书籍;书简。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斯之流,又亦繁博,虽传之简牍,而事异篇章,今之所集,亦所不取。”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旧唐书·韦元甫传》:“元甫精于简牍,锡详于讯覆。”宋苏辙《蚕麦》诗:“为农良未易,为吏畏简牍。”鲁迅《书信集·致李秉中》:“来信令我作书再催并介绍,今写则写矣,附上,但即令见面,恐其不得要领,仍又与未见无异……况我又不善简牍,不能作宛转动听之言哉!”
国语辞典
简为竹片、木片,牍为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文字乃书写于简牍之上,后世遂为典籍、书信的通称。简牍[jiǎndú]⒈简为竹片、木片,牍为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文字乃书写于简牍之上,后世遂为典籍、书信的通称。引《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颇览文史,习于简牍。」近信札书信
辞典修订版
简为竹片、木片,牍为木板。在纸张未发明以前,文字乃书写于简牍之上,后世遂为典籍、书信的通称。《北史.卷四五.李元护传》:「颇览文史,习于简牍。」
辞典简编版
竹片、木片。古代将文字书写于简牍上,故后世借指书信、典籍。 【造句】他自幼博览经史,熟习简牍,终而成为学养深厚的学者。
其他释义
1.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片。亦泛指书写用品。2.指文书;书籍;书简。
近反义词
简牍造句
1.从简牍材料来看,秦汉子女法律上的孝亲责任主要表现在供养其亲、奔丧居丧、追孝父祖。
2.殷墟甲骨文之前存在着一种起码由夏初延续到殷商后期的,以毛笔主要书于简牍的更古老的字体,王城岗遗址和丁公遗址陶文从属于该文字系别。
3.经过辨认,简牍是各时期益阳县衙署档案及公私文书,涉及人口、田亩、物产、赋税、司法等,时代为战国楚、秦、张楚、西汉、东汉和三国孙吴。
4.中国蚕桑丝织业起源很早,王国维认为“至迟亦当在周季”缣帛即作为书籍的载体,与简牍并行。
5.汉代文献中有多处提到用简牍缣帛写书,近代的考古发掘甘此作出了有力的证明。
6.从结绳记事到刻契铸鼎,从甲骨金石撰文为录到简牍缣帛纸墨为凭,档案,作为人们记录生活的真实凭证,一路与人类文明同行。
7.实际上,在文字的载体十分受限于经济制约的条件下,譬如简牍缣帛之类,语言自然需要追求简练,于是香与臭作为一个对立范畴,反而拥有了哲学上的犀利。
8.说明东汉纸张已经达到可以代替缣帛和简牍书写的程度。
9.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虽然进入了社会生活,但却并未成为主流书写载体,汉代的书写材料依然以简牍和缣帛为主,纸张只是非主流。
10.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
简牍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