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封泥
fēng ní

【拼音】:fēng ní

【注音】:ㄈㄥㄋ一ˊ

【结构】:封(左右结构)泥(左右结构)

【简体】:封泥

【繁体】:封泥

字义分解
封泥的解释
词语解释
亦称“泥封”。古时简牍文书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加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谓之“封泥”。流行于秦汉时期。封泥[fēngní]⒈亦称“泥封”。古时简牍文书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加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谓之“封泥”。流行于秦汉时期。
引证解释
⒈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秦汉。清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清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清刘鹗《铁云藏封泥》,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马衡《封泥存真》。引《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唐李林甫《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⒉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引《后汉书·隗嚣传》:“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唐太宗《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网络解释
封泥(名词解释)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综合释义
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秦汉。《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唐李林甫《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璽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璽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清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清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清刘鹗《铁云藏封泥》,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马衡《封泥存真》。《后汉书·隗嚣传》:“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唐太宗《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封泥[封泥又名泥封、一丸泥。古代的公私文牍,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都用竹简木牍,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块,以绳索穿连起来,并将绳结放入槽内。在封发前,加一丸软泥于槽内,并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折。这种软泥为特制之黏土,牢固而不会开裂,其作用与现代用火漆封缄相似。封泥流行于战国至汉魏,迨晋而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吕氏春秋.离俗览〕云:「故民之于涂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列仙传〕云:「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北堂书钞卷@@@@@.春秋纬〕云:「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相似」。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掌帝用笔墨文具及尚书省财用诸物和封泥。古代使用封泥,视官职地位尊卑有所区别,如皇帝玺书用紫泥,一般官鉥、私印皆用青泥。流传至今之封泥,大多为汉魏之物,古鉥封泥则极为罕见。所见封泥皆正方形,正面有印文,背面有木纹及绳痕。近人吴熊取清吴式芬、陈介祺辑〔封泥考略〕,近人周明泰辑〔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三书中之封泥印本,去其重复及损坏过甚者,并删去其考释文字,汇编而成〔封泥汇编〕,计收周、秦、两汉封泥@@@@@,@@@@@枚,为重要封泥参考谱录。]封泥又名泥封、一丸泥。古代的公私文牍,在纸还没有发明之前,都用竹简木牍,再加一挖有槽孔之木块,以绳索穿连起来,并将绳结放入槽内。在封发前,加一丸软泥于槽内,并在软泥上加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折。这种软泥为特制之黏土,牢固而不会开裂,其作用与现代用火漆封缄相似。封泥流行于战国至汉魏,迨晋而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吕氏春秋.离俗览〕云:「故民之于涂也,若玺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圆则圆」。〔列仙传〕云:「以方回印封其户。时人言得方回一丸泥,门户不可开」。〔北堂书钞卷@@@@@.春秋纬〕云:「龙图,赤玉匣,封泥如黄珠相似」。东汉少府属官有守宫令一人,掌帝用笔墨文具及尚书省财用诸物和封泥。古代使用封泥,视官职地位尊卑有所区别,如皇帝玺书用紫泥,一般官鉥、私印皆用青泥。流传至今之封泥,大多为汉魏之物,古鉥封泥则极为罕见。所见封泥皆正方形,正面有印文,背面有木纹及绳痕。近人吴熊取清吴式芬、陈介祺辑〔封泥考略〕,近人周明泰辑〔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三书中之封泥印本,去其重复及损坏过甚者,并删去其考释文字,汇编而成〔封泥汇编〕,计收周、秦、两汉封泥@@@@@,@@@@@枚,为重要封泥参考谱录。
汉语大词典
(1).谓用泥封缄文书。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上盖钤印,以防泄密、失窃。也有将简牍盛于囊内,在囊外系绳封泥者。盛行于秦汉。《后汉书·百官志三》:“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唐李林甫《嵩阳观圣德感应颂》:“目对封泥,手连印署。”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窃谓封泥之物,与古玺相表里,而官印之种类,较古玺印为尤伙,其足以考正古代官制地理者,为用至大。”清末以来,此项遗物发现甚多。参阅清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清刘鹗《铁云藏封泥》,周明泰《续封泥考略》、《再续封泥考略》,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马衡《封泥存真》。(2).《后汉书·隗嚣传》:“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此谓守关如封泥,后因以“封泥”喻据守雄关。唐太宗《入潼关》诗:“弃襦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国语辞典
古人未有纸时,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私拆,在绳结开启处,以泥封紧,加盖印章,故称为「封泥」。其残存者,对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颇有助益,如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家丞」封泥。封泥[fēngní]⒈古人未有纸时,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私拆,在绳结开启处,以泥封紧,加盖印章,故称为「封泥」。其残存者,对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颇有助益,如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家丞」封泥。英语sealingclay,lute法语lut
辞典修订版
古人未有纸时,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私拆,在绳结开启处,以泥封紧,加盖印章,故称为「封泥」。其残存者,对古代文字及官爵、地名的研究,颇有助益,如马王堆一号墓「軑侯家丞」封泥。
辞典简编版
古代以简素传递信息,为防止私自拆阅,在绳结捆扎处,以泥封紧,并加盖印章,称为「封泥」。 【造句】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贮物箱的綑绳上都有封泥。
封泥造句
1.芽娘举起手中红色的瓷瓶,掀开封泥往下摇了摇,“壶是挺重的,怎么里边什么都没?”。
2.听到精彩处酒瘾一犯,从柜台下直接拎出一大坛酒,拍开封泥,咕咚咕咚就是一通好灌。
3.开封,泥沙淤塞的黄河边一座古都,在公元一千年时曾是全世界无与伦比的首善之地。
4.据了解,这些秦代封泥勾勒出了秦代官僚机构的网络图,涉及“三公九卿”制度及一些当时的主要官职。
5.封泥,水泥封涂一种物质,如晒干的粘土或水泥,用于绑裹和密封管道的连接处和其它连接点或覆盖以有孔的表面以使之牢固。
6.一名炉前工人说,高炉出铁口的封泥烧得很结实,过去开铁口时,大家为节省时间会使用氧气焊烧割,常弄得浓烟滚滚。
7.张天生听到黄河老怪的赞许后,有些得意忘形,自己又去搬来一坛酒,拍开封泥掀去坛盖,举起来又喝了个罄尽。
8.裁决审判连忙撕开卷轴封泥,注入自身法力。
9.本文根据炸药的作功原理和炮眼封泥的作用,通过事故案例,论述炮眼封泥质量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10.人们通过把简牍文书或物品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回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古人谓之“封泥”。
封泥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