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伏兵
fú bīng

【拼音】:fú bīng

【注音】:ㄈㄨˊㄅ一ㄥ

【结构】:伏(左右结构)兵(上下结构)

【简体】:伏兵

【繁体】:伏兵

字义分解
伏兵的解释
词语解释
伏兵fúbīng。(1)战前潜伏的军队。伏兵[fúbīng]⒈战前潜伏的军队。英(troopsin)ambush;
基础解释
(名)潜伏下来伺机出击的军队。
引证解释
⒈埋伏下来伺机袭击敌人的军队。引《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罌缻渡军,袭安邑。”唐于鹄《出塞曲》:“逢著降胡説,阴山有伏兵。”清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伏兵四起,旌旗耀目。”许杰《惨雾下》:“呵!这边有伏兵呢!不要再追了罢!”
网络解释
伏兵(词语)一辆运载走私货物的车辆被海关查处,似乎预示着沄城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或者是腥风血雨。威震沄城的“海纳”集团董事长之子被神秘绑架。绑匪如何入得了戒备森严的别墅?如何打得过功夫了得的保镖?平鹤松这个“海纳”旗下传媒公司的老总,又怎么成了这起绑架案的头号嫌疑人?
综合释义
埋伏下来伺机袭击敌人的军队。《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罌缻渡军,袭安邑。”唐于鹄《出塞曲》:“逢著降胡説,阴山有伏兵。”清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伏兵四起,旌旗耀目。”许杰《惨雾下》:“呵!这边有伏兵呢!不要再追了罢!”
汉语大词典
埋伏下来伺机袭击敌人的军队。《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袭安邑。”唐于鹄《出塞曲》:“逢著降胡说,阴山有伏兵。”清昭梿《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伏兵四起,旌旗耀目。”许杰《惨雾下》:“呵!这边有伏兵呢!不要再追了罢!”
国语辞典
暗中隐藏埋伏的军队。伏兵[fúbīng]⒈暗中隐藏埋伏的军队。引《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时,听炮响为号,伏兵齐起,上前掩杀。」英语hiddentroops,ambush法语troupesenembuscade,embuscade
辞典修订版
暗中隐藏埋伏的军队。《三国演义.第一二回》:「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你等他回去之时,听炮响为号,伏兵齐起,上前掩杀。」
辞典简编版
暗中埋伏以俟机突击的军队。 【造句】且让我们在山谷中布下伏兵,等待敌人来入壳。
其他解释
隐伏待敌之军队。《史记·淮阴侯传》:「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瓶渡军。」;《蜀志·诸葛亮传》注:「亮屯于阳平,兵少力弱,晋宣帝率二十万众至,亮勑军中卧旗息鼓,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疑有伏兵,引军北趣山。」;《蜀志·赵云传》注:「云陷敌还,更大开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晋书·天文志》:「荧惑钩已有芒如锋刃,下有伏兵。」;于鹄、诗:「逢着降人说,沙阴有伏兵。」
伏兵造句
1.以色列众人都起来,在巴力他玛摆阵,以色列的伏兵从马利迦巴埋伏的地方冲上前去。
2.八月二十六日,吴三桂、王朴率明军出奔宁远,中途遭到清军伏兵的击杀,二人仅以身免。
3.三伏已至,伏兵突击,我将率领西“凉”军对你实施偷袭:东面清凉,西面荫凉,南面冰凉,北面沧凉,你已与炎热失散,身陷凉爽阵中,小心着凉哦!
4.然而通过向周围的高地派遣步兵,军队得以迅速包抄这队伏兵
5.方才喘一口气,伏兵又现,这群惊弓之鸟吓得抱头鼠窜,各自逃命。
6.战斗开始后周扬等待清军进入埋伏圈,突然已进入二伏的清军前锋后撤,向路旁草木丛中搜杀伏兵
7.象这种情况,在战前五天就应向远方派遣斥候,窥探敌人的动静,观察敌军前来的征候,预设伏兵等待他。
8.虽然被楚军伏兵截住了将近一半,可生下来的千余铁骑毕竟是以逸击劳,全力冲刺发挥出威力的重步兵冲锋。
9.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
10.司马懿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弄险,这次兵临城下,形势险恶,他却在城楼端坐抚琴,而城门大开,必有伏兵
伏兵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