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倡和
chàng hé

【拼音】:chàng hé

【注音】:ㄔㄤˋㄏㄜˊ

【结构】:倡(左右结构)和(左右结构)

【简体】:倡和

【繁体】:倡和

字义分解
倡和的解释
词语解释
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指以诗词相酬答。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倡和[chànghé]⒈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指以诗词相酬答。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
基础解释
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指以诗词相酬答。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
引证解释
⒈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引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孔颖达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⒉指以诗词相酬答。引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陈后主﹞与倖臣各製歌词,极於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饔飱,彼此倡和。”⒊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引《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杜预注:“不相违也。”《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卢携素事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清薛福成《选举论中》:“其后上无明君,朝无是非,诸名士乃争相倡和,树朋党,然上下知畏清议,汉之赖以维持者数十年。”⒋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网络解释
倡和倡和,汉语词汇。
释义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2、指以诗词相酬答。
综合释义
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孔颖达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指以诗词相酬答。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陈后主﹞与倖臣各製歌词,极於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饔飱,彼此倡和。”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杜预注:“不相违也。”《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卢携素事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清薛福成《选举论中》:“其后上无明君,朝无是非,诸名士乃争相倡和,树朋党,然上下知畏清议,汉之赖以维持者数十年。”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倡和[chànghé]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唐.孔颖达.正义:「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一人先提议,他人再附和。《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一个封袋上写着『程仪』,一本书、一个诗卷,知县看了,知道他也和本地名士倡和。」比喻夫妻感情和睦,夫唱妇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 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汉语大词典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孔颖达疏:“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2).指以诗词相酬答。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五:“﹝陈后主﹞与倖臣各制歌词,极于轻荡,男女倡和,其音甚哀。”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三折:“全凭着花月为媒,共佳人倡和传杯。”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饔飧,彼此倡和。”(3).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杜预注:“不相违也。”《新唐书·宦者传下·田令孜》:“宰相卢携素事令孜,每建白,必阿邑倡和。”清薛福成《选举论中》:“其后上无明君,朝无是非,诸名士乃争相倡和,树朋党,然上下知畏清议,汉之赖以维持者数十年。”(4).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国语辞典
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倡和[chànghè]⒈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引《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唐·孔颖达·正义:「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⒉一人先提议,他人再附和。引《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一个封袋上写著『程仪』,一本书、一个诗卷,知县看了,知道他也和本地名士倡和。」⒊比喻夫妻感情和睦,夫唱妇随。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辞典修订版
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唐.孔颖达.正义:「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一人先提议,他人再附和。《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一个封袋上写着『程仪』,一本书、一个诗卷,知县看了,知道他也和本地名士倡和。」比喻夫妻感情和睦,夫唱妇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 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其他释义
1.一人首唱,他人相和,互相应答。语出《诗.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2.指以诗词相酬答。3.一人提出主张,他人附和,以相呼应。4.犹倡随。特指夫唱妇和。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倡和造句
1.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短而长地创作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强化应用文的学习和写作,提倡和鼓励想象性作文,摈弃虚情假意的抒情文。
2.我们要提倡和发扬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
3.在四化建设中,我们要继续提倡和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4.因此,在目前大力提倡和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族文化艺术的洪流中,对板头曲进行抢救性保护的任务迫在眉睫。
5.在明治维新前后,提倡“和魂洋才”、“日本精神”,把原来属于地方性的民间信仰的神道,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国家神道。
6.当前我国地理学面临的任务仍然是既要反对环境决定论,又要反对征服论,提倡和谐的或协调的人地关系论。
7.老夫昔日首倡和议之举,何尝不知必会遗羞后世,惹来千古骂名,只是老夫耿耿此心,为的不外大宋江山万年基业,天下人物议汹汹,又何足道哉了!
8.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讲求实用主义,提倡和魂洋才。这都是和日本人的民族心理相关联的。
9.张謇,江苏南通市海门县常乐镇人,状元出身的实业家,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先驱。
10.这种中庸人格既有重现实、讲实际、倡和谐等突出的优长,也包括了搞调和、易守旧、求自保,缺乏峭直不平之气等消极因素。
倡和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诗词
相关单词
相关歇后语

相关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