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汉语词典
词语
当前位置:首页汉语词典 分道扬镳
fēn dào yáng biāo

【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注音】:ㄈㄣㄉㄠˋ一ㄤˊㄅ一ㄠ

【词性】:动词、成语。

【简体】:分道扬镳

【繁体】:分道揚鑣

字义分解
分道扬镳的解释
词语解释
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1)扬镳:驱马前进。(2)指分路而行。(3)比喻志趣目的不同而分别行事。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⒈扬镳:驱马前进。英separateandgodifferentways;⒉指分路而行。⒊比喻志趣目的不同而分别行事。
基础解释
比喻因志向或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反]殊途同归。
引证解释
⒈亦作“分路扬鑣”。⒉分道而行。引《魏书·拓跋志传》:“﹝拓跋志﹞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鑣。”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九回:“除唐督留守外,第一军总司令蔡锷,先向四川进发,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分道扬镳,为国效力去了。”⒊才力相当,各有千秋。引《南史·裴子野传》:“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鑣。”明沉德符《野获编·兵部·武臣好文》:“时汪太函、王弇州,并称其文彩,遂儼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縉绅分道扬鑣。”清王士禛《古诗笺·凡例》:“明远篇体惊奇,在延年之上。谢之与鲍,可谓分路扬鑣。”⒋犹独树一帜,各行其是。《北史·文苑传序》:“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引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鑣。”顾笑言等《李宗仁归来》第三章:“这一夜,李宗仁一直没有合眼。他先是在屋中踱步,回忆着与蒋介石勾心斗角,屡屡遭到暗算的往事,一个与其分道扬镳的腹案,渐渐形成。”
综合释义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亦向广西进发,~,为国效力去了。◎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五十九回
网友释义
分道扬镳比喻人们分别发展和施展各自的聪明才智,或者比喻因志趣、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国语辞典
比喻各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参见「分路扬镳」条。分道扬镳[fēndàoyángbiāo]⒈比喻各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参见「分路扬镳」条。引《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镳。」近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各走各路反并肩前进携手合作志同道合成语解释分道扬镳
辞典修订版
比喻各人依其志向,各奔前程。参见「分路扬镳」条。《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镳。」
辞典简编版
本来共处的人,后因志向不同而各奔前程。语本《北史.卷十五.魏诸宗室传.河间公齐传》。 【造句】他们原本形影不离,但毕业后便分道扬镳,十几年来都没有再见一面。
成语词典版
01.《文明小史.第五五回》:「吃了一顿中饭之后,各人穿各人的长衫,和秦、王二人分道扬镳。」02.《唐宋诗醇.卷九.襄阳杜甫诗一.序》:「自元微之着论,始先杜而后李,顾其所以推尊子美,只就词调、格律言之。则太白之分道扬镳者,固自有在此。徒以诗言诗,而未探夫作诗之本,宜论者多有异同也。」03.《书画谱.卷六七.跋黄庭坚墨迹后》:「至所作行书,剽去姿媚,独存风骨,直欲与苏轼分道扬镳,不肯俯循其辙间。」04.清.范家相《诗渖.卷二.诗序四》:「舍序言《诗》者,始于苏颖滨,甚于郑夹漈、王雪山,而朱子因句诋而字驳之。嗣是以后,或信或否,又分道扬镳,不可胜纪矣!」05.清.查慎行〈酬别许阳谷〉诗:「方今侪辈盛称诗,万口雷同和浮响。或模汉魏或唐宋,分道扬镳胡不广?」
其他解释
又作分路扬镳,谓分道而行,喻趣向不同。
其他释义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典故
出处:《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释义:“扬镳”,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故事: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不久以后,孝文帝采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元志并不买李彪的帐,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洛阳的一个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么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孝文帝听他们的争论,觉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出处
《北史·河间公齐传》:“(元志)为洛阳令;不避强御;与御史中尉李彪争路;俱入见;面陈得失。……孝文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及出;与彪折尺量道;各取其半。”
近反义词
分道扬镳造句
1.如果宇宙呈马鞍形反向弯曲,平行光线就会分道扬镳
2.很无奈可是又很真心。想到朋友告诉我,本来遇见就不容易,在一起就更不容易了。那么多好不容易在一起了,却不珍惜要分道扬镳的人,是不是有过后悔有过煎熬,是不是也觉得擦身而过的无奈变成最大的陌生感。
3.说她忘恩负义也好,过河拆桥也罢,风大雨大,天黑路滑的时候,她和他结伴同行,雨停了,天亮了,必然要分道扬镳。不爱也有不爱的好处,分开了,尽管遗憾,但也仅仅是遗憾而已。
4.面对这种重权在握的卑劣小人,是坚守个人信念与其分道扬镳各行其志;还是为了生存忍辱负重乖乖接受招安?内心的纠结人生的无奈,让林燕生莫衷一是。 
5.不是那些分道扬镳的、并行不悖的、最终汇合的军队的躁动,而是一种更难掌握、更隐秘的、已由那些军队预先展示的激动。
6.我的良师,教我手艺时都沉默着。我的益友,在践行丛林法则的同时,与我或相失人海,或分道扬镳。说到底,这人世从来就必须独自穿行。有人陪伴,是恩恤;没有,是本分。
7.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有很好才能的领导者来领导,那么,跟任何一个与教师集体分道扬分道扬镳的有经验、有才能的教师比较起来,也要作出更多的事情来。
8.他们本来个性志趣就不同,分道扬镳实属必然。
9.我认真的想,为什么人总在分离前称兄道弟,道别前亲密无间,难道只有知道分道扬镳之日来临才懂爱和珍惜?人啊,我想知道,在拥抱再见时,你们是遗憾还是喜悦,是痛心还是解脱?
10.当我们分道扬镳的时候,我将在在我们不能分享各自的旅程的那一段和你告别。
分道扬镳相关知识
相关成语
相关词语
相关诗词

相关推荐

Top